慶陽市人民醫(yī)院,慶陽醫(yī)院,慶陽醫(yī)療,慶陽一院,慶陽市醫(yī)院, 慶陽市人民醫(yī)院創(chuàng)建于新中國誕生的1949年,是一所集醫(yī)療、教學、科研、急救、預防和保健于一體、學科門類齊全、師資力量雄厚、醫(yī)療技術精湛、診療設備先進、科研實力強大的三級甲等綜合醫(yī)院。
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| |
一封信的感懷 | |
作者:王建華 文章來源:辦公室 點擊數 更新時間:2018/8/17 10:35:17 文章錄入:dangban 責任編輯:dangban | |
|
|
今年的盛夏,天氣總是陰晴不定,在這樣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里,我特別懷念一位92歲高齡陌生卻又熟悉的老人。已有半年時間沒有他消息了,不知他是否安好? 和老人相識是在2014年的金秋時節(jié)。一個平常的工作日,我和往常一樣在辦公室整理各種信件、文書,一一登記處理。當我看到一封私人信件時,第一反應,這可能是一封投訴信,于是便隨意打開,當讀完這封信時,我對作者肅然起敬。原來,這是一位88歲高齡老人親筆書寫,他是要尋找失散半個多世紀的同窗好友。老人經過多方打聽得知,他的好友曾在市人民醫(yī)院婦產科工作過,于是給市人民醫(yī)院寫信尋求幫助。作為辦公室工作人員,我不敢怠慢,在人事科的協助下,很快得到答復:他的同窗好友確實曾在市人民醫(yī)院工作過,但在幾年前去世了。面對這個答復,我心情比較沉重,不敢想象老人家得此消息失望的表情,也不敢就這么隨隨便便電話回復,于是寫了一封信表達對老人家的敬意,并告知查找結果并真誠安慰。沒想到,很快在同一天接到老人的回信和電話,他鄭重感謝我們幫他完成了一個心愿,并且還要再給我寫一封感謝信,我當時婉言謝絕了。我告訴老人,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各種咨詢電話、信函,無論是誰的來電來函,我們都會認真答復,因為,這是我們的工作。比起救死扶傷的臨床一線醫(yī)護人員、累倒在手術臺上的主刀醫(yī)生,我們這點工作是微不足道的。就這樣老人留下電話號碼和微信,我們便成了素未謀面的忘年朋友。 在隨后的聯系中,老人告訴我,他叫張平治,1941年在青海省西寧國立皇川中學讀書時和32位同窗結下深厚情誼,1950年從南開大學參加抗美援朝,曾是空軍25師的機關文秘人員,但是,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里,一個轉身,便是一世別離。所以這些年來他總是想方設法尋找曾經的同學。 張老雖年事已高,但和同齡人相比,特別善于接受新事物,他不但開通了微博,還學會了發(fā)微信、視頻聊天,真是忙的不亦樂乎!老人家雖然行動不便,但仍然關心著國家大事,每天讀報看新聞,隔幾天就發(fā)表一篇評論,朋友圈常常看到他的新作,對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心懷感念。他的微博、微信每天都會發(fā)表《生活的樂趣》短篇連載,記錄自己菜園的欣欣向榮、鄰居家小孩的憨態(tài)可掬、兒媳婦的勤勞孝順、和老戰(zhàn)友通話的溫馨時刻……他用筆和相機記錄著自己余生所有的美好! 2016年,90歲生日過后,張老請兒子為他錄制《高原紅鷹回憶錄》并上傳至他的微博和朋友圈。在回憶錄中老人主要講述了自己上學、參軍時期難忘的故事,吐字雖然不是特別的清晰,但依然精神矍鑠,思維敏捷,完全不像90歲高齡的老人。 張老對待生活的態(tài)度讓我敬佩、吃驚、汗顏!我們現在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新時代,享受優(yōu)越的生活工作環(huán)境,卻還時常抱怨生活無趣工作太累。如同面對一塊面包,同樣饑餓的人,有人感動的熱淚盈眶,有人卻覺得還不夠填牙縫兒,不夠美味! 我們一直倡導的轉變工作作風,我的理解就是立足本職,踏實工作,如同我們辦公室的日常業(yè)務一樣,接好每一個電話,善待每一個來訪者,處理好每一份文件,組織好每一場會議……感謝這份平凡的工作,讓我認識了這樣一位積極樂觀、終生學習的老人家!適當的時候,我們是否應該也放慢腳步,傾聽花開的聲音,倚看夕陽的余暉、感懷生活賜予的所有美好瞬間!
|
|
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|